精彩小说尽在香花书馆!手机版

香花书馆 > 军事历史 > 简述裴頠的崇有论

简述裴頠的崇有论

易学者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小说《简述裴頠的崇有论》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易学者”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裴頠裴秀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第一氏门风河东闻中条山北初夏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槐树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洒下斑驳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新麦收割后的清混合着府中特有的墨香与药草气这里是河东裴氏的祖一座历经百年风雨却愈发显得古朴厚重的建筑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暮春时裴府内宅的产房气氛却有些凝司空裴秀身着一身素色常负手而目光时不时望向紧闭的房他今年三十七正值盛面容清眉...

主角:裴頠,裴秀   更新:2025-09-22 23:01:5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裴氏门风河东闻喜,中条山北麓。

初夏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槐树叶,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新麦收割后的清香,混合着府中特有的墨香与药草气息。

这里是河东裴氏的祖宅,一座历经百年风雨却愈发显得古朴厚重的建筑群。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暮春时节。

裴府内宅的产房外,气氛却有些凝重。

司空裴秀身着一身素色常服,负手而立,目光时不时望向紧闭的房门。

他今年三十七岁,正值盛年,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几分文人的儒雅,又透着政治家的沉稳。

作为西晋开国功臣,他刚刚因平定诸葛诞之乱的功绩,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钜鹿郡公,食邑三千户,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可此刻,这位手握重权的朝廷重臣,却像个普通的期待子嗣的父亲一样,内心充满了忐忑与期盼。

“老爷,您都在这儿站了快两个时辰了,先回书房歇息片刻吧?”

管家裴忠端着一盏温热的茶水,小心翼翼地劝道。

裴秀摆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不必,我就在这儿等着。”

他与夫人郭氏成婚己有十余年,此前虽有过几个孩子,却都不幸夭折。

对于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他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这不仅是裴氏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他毕生所学与理想的寄托。

就在这时,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稳婆满脸喜色地跑了出来,对着裴秀深深一福:“恭喜老爷!

贺喜老爷!

夫人生了,是个公子!

哭声洪亮,将来定是个有福气的!”

裴秀紧绷的身体骤然一松,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大步流星地走进产房,郭氏虚弱地躺在床上,怀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夫人,辛苦你了。”

裴秀握住妻子的手,语气温柔。

郭氏勉强笑了笑,将婴儿递向他:“你看,这孩子多像你。”

裴秀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动作略显笨拙。

婴儿闭着眼睛,小拳头紧紧攥着,呼吸均匀。

他仔细端详着孩子的眉眼,确实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双尚未睁开的眼睛,轮廓深邃,透着一股灵气。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郭氏轻声说道。

裴秀沉吟片刻,目光望向窗外。

庭院中的那株老槐树,是他祖父亲手栽种,如今己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他想起《诗经·邶风·简兮》中的诗句:“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俣俣,形容容貌壮美、举止大方。

“就叫‘頠’吧,裴頠。

字逸民。”

裴秀说道,“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容貌端方、才华出众,又能隐逸于世俗纷争之外,坚守本心的君子。”

郭氏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认同。

裴頠的到来,给这座古老的府邸带来了新的生机。

作为裴秀唯一的嫡子,他自小便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却并未被娇惯。

裴秀对他的教育,可谓是煞费苦心。

三岁启蒙时,裴秀没有请普通的蒙师,而是亲自挑选了一位饱读诗书、德行兼备的老儒——曾任太学博士的卢谌,来担任裴頠的启蒙老师。

“卢先生,頠儿就拜托给您了。”

裴秀将年幼的裴頠领到卢谌面前,郑重地说道,“我不求他将来能有多大的功名,只求他能明事理、辨是非,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卢谌躬身答道:“司空放心,老朽定当倾尽全力,教导公子。”

从此,裴頠的童年便与书斋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起床诵读《论语》《孝经》,午后则学习写字、算术,傍晚还要听卢谌讲解历史典故。

起初,年幼的裴頠也有过贪玩的时候。

有一次,他趁卢谌午睡,偷偷溜到后院去捉蝴蝶。

裴秀得知后,并没有厉声斥责,而是将他带到书房,指着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籍,语重心长地说:“頠儿,你看这些书,都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

每一本书里,都藏着一个广阔的世界。

比起捉蝴蝶的乐趣,读书能让你看到更长远、更精彩的东西。”

他拿起一本《尚书》,翻开其中一页:“比如这《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功绩,描绘了九州的山川地理。

你若读懂了它,就仿佛亲眼看到了大禹如何带领百姓疏通河道、治理洪水,让天下苍生得以安居乐业。

这种乐趣,是捉蝴蝶无法比拟的。”

裴頠似懂非懂地听着,看着父亲眼中闪烁的光芒,他点了点头,默默地回到了书桌前。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反而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裴秀不仅注重对裴頠的书本教育,更注重言传身教。

他常常在处理政务之余,陪裴頠一起读书、讨论问题。

有一次,裴頠读到《左传》中“曹刿论战”的故事,不解地问:“父亲,曹刿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为什么能指挥军队打胜仗呢?”

裴秀放下手中的公文,耐心解释道:“因为曹刿懂得‘民心向背’的道理。

他知道,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强弱,更取决于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

鲁庄公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他关心百姓,得到了民心。

所以曹刿才愿意为他效力,帮助他取得胜利。”

他顿了顿,又说道:“这就像治理国家一样。

作为君主或大臣,必须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为百姓谋福利。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裴頠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他渐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将来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实事。

除了经史子集,裴秀还鼓励裴頠学习天文、地理、医药等实用学问。

他认为,真正的学者,不能只埋首于故纸堆,还要关注现实世界,掌握能够造福社会的技能。

裴秀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主持编纂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的体系。

他常常把自己绘制的地图拿给裴頠看,教他如何辨别山川河流的走向、如何计算距离和面积。

“頠儿,你看这张《天下大图》,”裴秀指着一幅巨大的绢帛地图,“它虽然只有一丈见方,却能容纳天下九州的地理形势。

这就是‘制图六体’的妙用。”

他详细讲解了“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首”这六条制图原则,告诉裴頠如何通过这些方法,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准确地呈现在有限的地图上。

裴頠听得入了迷,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

在医药方面,裴秀也对裴頠有着深远的影响。

裴氏家族世代研习医术,家中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医书。

裴秀本人也略通医理,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家人和下属开一些简单的药方。

有一次,裴府的一个仆人得了风寒,咳嗽不止。

裴秀让裴頠去书房找一本《伤寒杂病论》,并告诉他如何根据症状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方。

“頠儿,学医不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了了解生命的奥秘。”

裴秀说道,“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国家,各个器官就像不同的官员,只有它们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身体才能健康。

治病就像治理国家,要对症下药,调和阴阳。”

在父亲的熏陶下,裴頠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他常常翻阅家中的医书,观察各种药材的形状和特性,甚至会跟着府里的郎中一起去采药。

裴頠的聪慧和勤奋,不仅得到了家人的认可,也赢得了外界的赞誉。

五岁那年,裴秀带着他去拜访著名的学者皇甫谧。

皇甫谧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以博学多才、性情高洁而闻名。

他见裴頠生得眉清目秀,举止大方,便想考考他。

“小儿,你读过《诗经》吗?”

皇甫谧问道。

裴頠躬身答道:“回先生,读过。”

“那我问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裴頠想了想,回答道:“这句诗是说,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它用来比喻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也象征着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

皇甫谧点了点头,又问:“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

“‘窈窕’是形容女子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是指品德高尚的女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

它告诉我们,择偶不仅要看外貌,更要看品德。”

皇甫谧听了,不禁赞叹道:“小小年纪,竟然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真是难得!

司空,您真是教出了一个好儿子啊!”

裴秀笑着说道:“都是先生谬赞了。

这孩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先生多多指点。”

皇甫谧看着裴頠,眼中满是喜爱:“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当为裴氏之光,甚至可能超越你我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裴頠的学识日益渊博,眼界也愈发开阔。

他不仅精通经史、天文、地理、医药,还对音律、书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书法师从当时的大书法家卫瓘,笔法流畅,刚劲有力,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

更难得的是,裴頠虽然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没有丝毫的骄纵之气。

他为人谦和,待人真诚,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下人,都彬彬有礼。

府里的人都很喜欢他,称赞他是“温文尔雅的公子”。

有一次,裴頠在书房读书,仆人不小心把茶水洒在了他的书上,吓得瑟瑟发抖。

裴頠却没有生气,反而安慰道:“没关系,书湿了可以晾干,你别害怕。

以后做事小心一点就好。”

这件事很快就在府里传开了,大家都更加敬佩这位公子的宽厚胸怀。

在裴氏家族的门风熏陶下,在父亲裴秀的悉心教导下,裴頠逐渐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胸怀大志的少年。

他像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注定要在西晋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正处于一个看似繁荣却暗流涌动的时代。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开始耽于享乐,朝政日益腐败。

士族门阀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难以出头。

士大夫阶层中,玄学清谈之风逐渐兴起,许多人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哲学思辨,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

这一切,都被年少的裴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看似太平的时代,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而他,作为裴氏家族的继承人,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将来必须承担起挽救危局的责任。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裴秀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西十二岁。

临终前,他紧紧握住裴頠的手,眼中满是期盼:“頠儿,父亲要走了。

我裴氏世代忠良,你一定要继承家族的荣光,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本心,不要迷失方向。”

裴頠强忍悲痛,含泪点头:“父亲,您放心,儿子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裴秀的去世,对裴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他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

他知道,只有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才能守护好裴氏家族的荣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裴頠在母亲郭氏的抚养下,在卢谌等师长的教导下,继续精进自己的学识。

他广泛涉猎各种典籍,深入研究各家学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

尤其是在哲学领域,他对当时盛行的“贵无”学说产生了初步的质疑,开始思考“有”与“无”的真正含义。

他的才华和品德,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许多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探讨学问。

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岳父的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善于清谈、识鉴过人而闻名。

他第一次见到裴頠时,就被这个少年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

“逸民虽年少,然见识卓绝,谈吐不凡,非寻常之士可比。”

王戎对身边的人说道,“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一代名儒,甚至可能改变当下的学风。”

就这样,在河东裴氏深厚的家学底蕴滋养下,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中,裴頠一步步走向成熟,为他日后撰写《崇有论》、成为西晋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裴氏门风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