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香花书馆!手机版

香花书馆 > 其它小说 > 三星堆为什么越挖越晕

三星堆为什么越挖越晕

鸭头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鸭头的《三星堆为什么越挖越晕》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中华大地最诡异的考古课一定是三星它突然出又诡秘消千年之每一次发掘都像开一次盲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盲盒里藏着什么惊世秘才挖了千分之二的面已经出土了无数无法解释的器它真的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吗?有没有一种可能: 它才是失落的上古华夏文明的真身?1三星堆绝对是中华考古最难的一才挖了千分之二的面已经出土了无数无法解释的器它真的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吗?还是它比华...

主角:燕道诚,董笃宜   更新:2025-06-10 08:14: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中华大地上,最诡异的考古课题,一定是三星堆。

它突然出现,又诡秘消失。

千年之后,每一次发掘都像开一次盲盒。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盲盒里藏着什么惊世秘密。

才挖了千分之二的面积,已经出土了无数无法解释的器物。

它真的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 它才是失落的上古华夏文明的真身?

1

三星堆绝对是中华考古最难的一课。

才挖了千分之二的面积,已经出土了无数无法解释的器物。

它真的是华夏文明的产物吗?

还是说,它比华夏文明更权威。

毕竟,它已经跨越到了神话范畴。

山海经里的烛龙、上古神话里的通天树,甚至远古外星人都能联系上一些。

以至于坊间纷纷猜测: 三星堆挖不下去了

越挖越令人胆战心惊

说不定会彻底颠覆人类的历史。

我们直接举个例子来直观地说明,三星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单就这一个纵目面具背后,就有 N 种假说待查。

而且每一种,都难有现实的参照体系。

1986 年 7 月 18 日,二号祭祀坑的考古队员在清理土层时,突然触碰到青铜器特有的冷硬质感。当黄土逐渐剥落,一双直径 16.5 厘米的柱状凸目赫然显现。

当器物被完整取出后,考古人员目瞪口呆。

《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记录了这戏剧性的一幕:

当清水冲去面具眼部浮土时,在场学者不约而同想起《山海经》中直目的记载。

眼球呈圆柱体,双耳向两侧展开如鸟翼。

于是,第一个主流假说——蚕丛出现了。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这么简单就对上了吗?

且慢——

此纵目可不是这个意思啊

应该是眼睛竖着长才对。

杨戬、闻仲才符合中国人对于纵目的认知。

清朝人王廷玨在《灌江备考》里说: 二郎为蚕丛之后,故其目纵。

所以,蚕丛是个三只眼的人似乎更符合逻辑。

虽然有人辩解说: 蚕丛因为缺盐,得了甲亢,眼球突出,才有此形象。

老百姓觉得大王天生异相,慢慢将他塑造成了神祇,顶礼膜拜。

我们看看,正经的眼球凸出,是啥样。

图里是一位英国男子,约翰·道尔。

患有很严重的甲亢,他的眼球向外突出 12 毫米,还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眼球最突出的人。

和凸目面具相差十万千里。

另外,古蜀人很早就掌握了深井采盐技术,四川并不缺盐,这个推论根本站不住脚。

那不是蚕丛,会不会是一种神灵崇拜?

可放眼全球范围的各个古代文明,也未发现与三星堆纵目面具类似的文物。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浮雕人面,双眼呈同心圆凸起,直径达 8 厘米,这已经是能找到的最接近的文物了。

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出土的翡翠雕件,眼球凸出仅 3 厘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星堆纵目面具为全球孤品,只此一件。

没有任何同类可以参考。

于是,第二个假说——烛龙出现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有人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专家说: 直目指眼球呈垂直柱状,正乘或为瞳孔居中凝视。

其瞑乃晦,其视乃明,说的是烛龙的眼睛像照相机快门一样,关上漆黑,打开明亮。

专家们继续推论: 烛九阴指向光明掌控者,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太阳形器等,共同构建出古蜀太阳崇拜体系。

可能觉得有点牵强,又扯上彝族史诗《勒俄特依》。

书里记载的直目神阿尔拉惹,同样具有睁眼为昼、闭眼为夜的特质,形成跨民族神话链。

所以,难道纵目面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尊上古大神?

既然连神话都可以,专家们这下彻底放飞了。

假说三: 上一波文明的纵目人。

有人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两本少数民族的史诗。

彝族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人的先鸡》、撒尼人的创世史诗《尼迷诗》。

史诗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代。

第一代,被称作蚂蚁瞎子代,人都是瞎子。

直接和美洲霍皮人的蚁人朋友传说—阿努纳奇联系上了。

第二代,蚂蚱直眼人,眼睛长得和蚂蚱一样,可不就是纵目吗?

第三代,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叫蟋蟀横眼睛。

少数民族的描述真是够形象的

所以,蚕丛竟然是上个人类文明存活下来的纵目人?

此外,还有白马氐人说、千里眼顺风耳说……

从 1986 年至今已近 40 年,专家们连一件面具到底是谁都莫衷一是,想要揭开三星堆的秘密何其困难。

可越是不知情,三星堆就越令人好奇

难道三星堆会因为这个原因,就停止发掘工作吗?

2

事实上,三星堆一直没有停止考察。

不过因为进展过于缓慢,才给人一种项目终止的错觉。

而缓慢,也是因为质疑声太大,考古队不得不小心翼翼。

其实,三星堆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 1929 年。

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在自家院子旁挖水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埋藏大量玉器和石器的土坑。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文物就是农民的一笔横财。

2 年后,英国传教士董笃宜(V.H.D。nnith。rne)得知了此事,联系了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葛维汉(David C.Graham)对燕家院子进行小规模发掘,出土了 600 余件文物。

那时,并没有三星堆文化,老外把这里命名为广汉文化。

当时并没有出土什么拿得出手的文物。

随后,战争动荡,时代变迁,广汉文化那一点影响力,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

广汉市南兴镇,也差点就被当做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地界,被考古界遗忘了。

一直到 1986 年 7 月 18 日那天,四川省考古队发掘 1 号祭祀坑时,意外发现了神树、方向盘、大立人。

这三个,就算对考古没兴趣的人,也一定见过照片。

可以说一件比一件惊世骇俗。

自此,三星堆一战成名,震惊世界。

此后,考古队需要再更大范围内发掘遗址,先对三星堆有个更宏观的概念。

因为 1986 年出土的文物,在考古界掀起轩然大波,很多基础的问题亟待问答。

比如三星堆到底是什么人创造的?

什么时候创造的?

它继承了谁?又为何突然消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

此举最重要的是确定年份。

根据地层测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框定在 3200-3300 年前。

这一时期对应的是商朝中后期,从武丁至帝乙时代。

接着初步确认了三星堆分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遗址第一期): 距今 4800-4000 年左右。

三星堆文化(遗址第二、三期): 距今 4000-3200 年左右。

十二桥文化(遗址第四期): 距今 3200-2600 年左右。

光这一项行动,就耗时 34 年

框架定好后,已经 2020 年了。

考古队重启祭祀坑的发掘,6 个新盲盒现世。

打开以后,满坑都是泥土掩埋的象牙和青铜器。

很多文物再次刷新了考古学家,不但有金器、青铜器、玉器,甚至还有三千年前的丝织品。

而考古队也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实现了鸟枪换炮。

恒温恒湿发掘舱、先进实验室和各种精密仪器一应俱全。

阴差阳错,这个慢也成了一件好事。

1986 年,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一号坑的烧骨碎渣竟然没做碳十四年代测定,导致一些学者根本不认可考古队公布的祭祀坑年代。

学者广百宋斋就发出了强烈质疑:

三星堆一号坑近 3 立方米的烧骨碎渣做的年代测定结果是3200 年到 3300 年前左右吗?绝没有任何可能是这个结果

一号祭祀坑地层叠压为七层,文物在最下层,距离地表大约 65 厘米。

往上,第四层有宋元时期砖头瓷片,第五、六层,有石器时代的陶片。

往下,第七层下面就是生土层,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

根据规律: 文化地层厚度每增加 1 厘米,该文化存在时间增加 1 年。

一号坑上面石器时代的堆积层,平均厚度不到 30 厘米,代表该文化停留的时间不超过 30 年。

所以,他认为三星堆青铜文明不是积累而生的,而是突然爆发,很快湮灭的。

其次,他从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的青铜器这个刁钻的角度出发,强烈质疑年份。

这种异常铅成分的铜原料,在中国根本找不到矿源。

只有湖北盘龙城第四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三星堆的成分相同。

说明这两个地方的铜矿源一样。

由此,根据湖北盘龙城第四期遗址的时间,可以倒推出三星堆的时间。

所以,他的第二个结论是: 一号坑年代为 3700-3500 年前,比官方的结果早了 3、4 百年。

早了 3、4 百年是什么概念?

直接提前到了夏朝晚期至商朝初期,正好是商革夏命改朝换代的年份。

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将让三星堆的研究走向完全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