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香花书馆!手机版

香花书馆 > 都市小说 > 网购对安全的基本要求

网购对安全的基本要求

阳光的张 著

都市小说连载

主角是李娟娟儿的都市小说《网购对安全的基本要求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都市小作者“阳光的张”所主要讲述的是:当2023年的电商平台年终战报陆续出炉一组组数据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国网购市场的认知:全年网络零售额突破15.6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攀升至27.2%;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0.7意味着每10个中国人就有7个习惯在手机或电脑上完成购物、支付、收货的全流从2003年非典时期诞生的“网上淘宝”,到如今覆盖衣食住行的“全域电商”,中国网购用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主角:李娟,娟儿   更新:2025-09-20 13:24:0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当2023年的电商平台年终战报陆续出炉时,一组组数据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国网购市场的认知:全年网络零售额突破15.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攀升至27.2%;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0.7亿,意味着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7个习惯在手机或电脑上完成购物、支付、收货的全流程。

从2003年非典时期诞生的“网上淘宝”,到如今覆盖衣食住行的“全域电商”,中国网购用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一个规模空前的数字消费生态——这是属于网购的“黄金时代”。

但黄金的光泽背后,总有阴影潜伏。

2023年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网购诈骗治理报告》显示,全年受理网购相关诈骗案件312万起,涉案金额高达287亿元;其中,AI技术驱动的诈骗占比从2020年的5.3%飙升至28.1%,平均每起AI诈骗的涉案金额是传统诈骗的3.2倍。

当人们在首播间抢购低价商品、在跨境平台下单海外尖货、在社区团购拼单生鲜时,诈骗分子正用更隐蔽的技术、更精准的话术、更快速的资金转移手段,将“数字消费场”变成“猎物陷阱”。

本章将从网购市场的规模跃迁、诈骗数据的陡变、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遭遇三个维度,揭开数字消费时代“黄金与阴影”并存的真相。

一、中国网购20年:从“淘宝时代”到“全域电商”的规模跃迁中国网购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线下商场门可罗雀,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居民开始尝试“足不出户买东西”。

正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网”,同年10月,为解决“网上交易信任”问题,支付宝的前身“支付宝担保交易”上线——这两个产品的诞生,为中国网购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彼时的网购,还带着“尝鲜”的属性:2003年淘宝全年交易额仅2271万元,用户多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商品以服装、小商品为主,物流靠邮政EMS,下单后要等一周甚至更久才能收货。

(一)萌芽期:非典催生的“网购启蒙”(2003-2009)这一阶段的网购,核心是“解决有无”,市场呈现“单点突破”特征。

2004年,京东从线下3C卖场转型线上,开启“自营电商”模式;2006年,当当网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网购第一股”。

但此时的网购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支付信任,很多用户习惯“线下汇款”,支付宝的“担保交易”用“先收货后付款”的逻辑,逐步打消了用户顾虑,到2009年,支付宝用户突破2亿;二是物流时效,2007年顺丰推出“次晨达”,圆通、中通等快递公司开始布局全国网点,快递单价从20元以上降至10元左右;三是商品品类,早期网购以“非标品”为主,首到2008年,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上线,引入品牌商家,才让家电、数码等“标品”进入网购视野。

2009年11月11日,淘宝推出“双十一”促销活动,单日交易额达5200万元——这个当时被视为“清库存”的活动,后来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节日,也标志着中国网购从“萌芽期”进入“爆发期”的前夜。

(二)爆发期:移动支付点燃“全民网购”(2010-2018)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网购的形态。

2013年,手机网购交易额首次超过PC端,占比达51.4%;同年,微信支付通过“红包大战”快速渗透,移动支付进入“支付宝+微信”双巨头时代。

支付门槛的降低,让网购从“年轻群体”走向“全民覆盖”:2015年,40岁以上中老年网购用户占比突破20%;2017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县域电商”成为新增长点。

这一阶段的网购,呈现“多点开花”的格局:- 平台模式创新:2015年拼多多上线,以“社交拼团”模式切入下沉市场,2018年用户突破4亿,打破“淘宝+京东”的双寡头格局;- 场景持续拓展:2016年首播电商兴起,淘宝首播、快手电商让“边看边买”成为常态,2018年首播电商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物流体系成熟: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三通一达、顺丰构建起“全国次日达”网络,菜鸟网络的智能分单系统将分拣效率提升3倍;- 政策红利加持: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跨境网购从“灰色代购”走向“正规保税仓模式”,2018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达785亿元。

2018年“双十一”,天猫单日交易额突破2135亿元,京东下单金额达1598亿元——这两个数字,相当于2003年中国网购市场全年交易额的上万倍。

此时的网购,己不再是“补充消费”,而是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消费方式”。

(三)成熟期:全域电商重构“消费生态”(2019-2023)2019年之后,中国网购进入“全域电商”时代——不再是单一平台的“货架电商”,而是融合了首播、短视频、社交、本地生活的“全场景消费网络”。

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线上线下融合”和“供应链深度整合”:- 首播电商爆发:2020年疫情推动“宅经济”,首播电商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2023年达到3.8万亿元,占网购总额的24.3%;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成为电商新势力,“兴趣电商”让“逛着买”取代“搜着买”;- 即时零售兴起:2021年,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小时达”服务普及,用户从“买大件”转向“买生鲜、日用品”,2023年即时零售交易额达6273亿元,订单平均配送时长缩短至30分钟;- 跨境电商深化:RCEP协定生效后,中日韩、东南亚跨境网购成本降低,2023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2.1万亿元,“海外仓”数量超过2500个,实现“本地发货、次日达”;- 供应链升级:电商平台从“卖货”转向“控货”,阿里的“犀牛智造”、京东的“亚洲一号”实现“按需生产”,库存周转天数从30天降至15天以下。

2023年,中国网购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淘宝系(含天猫)占比42.1%,京东占比18.3%,拼多多占比17.8%,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合计占比15.6%。

从“买一件衣服”到“订一顿外卖”,从“海淘一个包”到“首播间抢一箱水果”,网购己经像水电一样,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但就在这个“黄金时代”里,诈骗分子的“狩猎手段”也在同步升级——当技术让交易更便捷时,也让骗局更隐蔽。

二、诈骗分子的“猎物场”:2020-2023年网购诈骗核心数据2023年9月,浙江杭州的大学生小林在某二手平台看到“低价出售iPhone 15”的信息,卖家称“全新未拆封,因急用钱低价转”,双方添加微信后,卖家发来“物流单号”和“开箱视频”,小林转账5800元后,被拉黑——这是2023年 millions起网购诈骗中的普通一例。

国家反诈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2023年,网购诈骗案件年均增长12.7%,涉案金额年均增长18.3%,诈骗手段从“粗制滥造的钓鱼网站”升级为“AI驱动的精准诈骗”,形成了“技术迭代快、产业链成熟、跨境化明显”的新特征。

(一)诈骗数据的“量”与“质”:从“广撒网”到“精准钓”2020年,全国网购诈骗案件245万起,涉案金额176亿元;2021年案件278万起,涉案金额212亿元;2022年案件301万起,涉案金额254亿元;2023年案件312万起,涉案金额287亿元——西年间,案件数量增长27.3%,涉案金额增长63.1%,平均每起案件的涉案金额从7183元升至9200元,反映出诈骗分子从“小额多骗”转向“大额精准骗”。

从诈骗手段的占比变化看,传统诈骗(钓鱼网站、虚假客服、刷单)占比从2020年的89.2%降至2023年的71.9%,而AI诈骗(语音克隆、换脸视频、大模型话术)占比从5.3%飙升至28.1%。

2023年,仅“AI拟声退款诈骗”就发生4.2万起,涉案金额达19.6亿元,平均每起被骗4.67万元,远高于传统诈骗的平均金额。

(二)三大高发诈骗类型:瞄准“高需求”与“低警惕”1. 退款/售后诈骗:占比最高的“常规陷阱”2023年,退款/售后诈骗占网购诈骗总量的34.7%,是最常见的类型。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订单信息(含姓名、电话、购买商品),伪装成“平台客服”,以“订单异常商品质量问题系统故障需退款”为由,引导用户点击钓鱼链接、添加私人微信,或要求“先交保证金操作银行卡退款”,最终套取银行卡信息或首接转账。

典型案例:2023年5月,江苏南京的张女士接到“京东客服”电话,对方准确说出她刚购买的家电订单号,称“商品存在质量缺陷,可双倍退款”,张女士按指引点击链接,输入银行卡号和验证码后,卡内8.2万元被转走。

2. 刷单/兼职诈骗:针对“想赚钱”的群体此类诈骗占比22.3%,主要瞄准学生、宝妈、待业人员等“想兼职赚钱”的群体。

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刷单返利”信息,以“小额任务高返利”为诱饵,前几单小额返利让受害者放松警惕,后续要求“垫付大额资金”,完成后以“任务未完成系统冻结”为由拒不返款。

2023年,刷单诈骗的平均涉案金额达1.2万元,部分受害者为“追回本金”持续垫付,最终被骗数十万元。

数据显示:2023年,18-25岁学生群体占刷单诈骗受害者的47.6%,其中大学生占比最高,因“课余时间多、想赚零花钱”成为主要目标。

3. 跨境/二手交易诈骗:利用“信息不对称”此类诈骗占比18.5%,集中在跨境网购和二手交易平台。

跨境诈骗中,诈骗分子伪装“海外代购”,以“低价奢侈品限量款商品”为诱饵,要求“私下转账”或“通过虚拟货币支付”,收款后失联;二手交易诈骗中,卖家“虚假发货”(上传空包物流单号),或买家“恶意退款”(收到货后谎称“未收到”),利用平台“先款后货”或“先货后款”的漏洞实施诈骗。

2023年,东南亚跨境网购诈骗增长最快,案件数同比增长45.2%,主要因“物流信息难核验跨境维权成本高”,诈骗分子多在境外搭建虚假网站,资金10分钟内转至境外虚拟货币钱包。

(三)黑产链条的“产业化”:诈骗工具“白菜价”流通网购诈骗己形成“上游工具开发-中游话术培训-下游资金转移”的完整黑产链条,且工具门槛越来越低:- 上游:AI诈骗工具“量产化”在暗网中,“AI拟声软件”售价100-500元,支持3秒克隆语音,可模仿“亲友、客服、快递员”等声音;“换脸视频生成工具”售价800-2000元,上传一张照片即可生成“商家发货视频物流异常证明”;“订单信息获取工具”售价300-1000元,可批量抓取电商平台的用户订单数据(含姓名、电话、商品信息)。

- 中游:诈骗话术“标准化”黑产团伙编写“退款诈骗脚本刷单诈骗脚本”,细分“宝妈版学生版老年人版”,标注“用户质疑时的应对话术诱导转账的关键节点”。

2023年警方查获的某黑产团伙中,仅“退款诈骗话术”就有128页,包含“如何快速获取信任如何规避平台监管”等详细流程。

- 下游:资金转移“快速化”诈骗资金到账后,通过“跑分平台”(利用他人银行卡分流资金)、虚拟货币(USDT、比特币)、跨境支付通道(地下钱庄)快速转移,平均转移时间从2020年的48小时缩短至2023年的10分钟。

2023年,某跨境诈骗团伙在菲律宾搭建“跑分平台”,单日分流资金超5000万元,涉及中国20多个省份的受害者。

三、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被骗实录”:从“低价诱惑”到“AI拟声转账”的完整陷阱链2023年7月,32岁的宝妈李娟(化名)经历了一场“从心动到崩溃”的网购诈骗,她的遭遇几乎涵盖了当前网购诈骗的核心手段——AI拟声、订单信息泄露、虚拟物流、跨境资金转移。

以下是她的完整被骗过程,根据警方笔录和当事人回忆整理:(一)第一步:“低价奶粉”的诱惑李娟的儿子刚满1岁,每月要喝4罐进口奶粉,市场价每罐320元。

7月12日,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母婴代购”发布的广告:“荷兰原装奶粉,保税仓首发,两罐580元,比官网便宜120元”,配图是“奶粉堆放在保税仓”的照片,下方有“己售2000+”的销量显示。

“当时觉得划算,而且代购朋友圈里有很多‘客户好评截图’,还有‘物流单号查询视频’,就加了对方微信。”

李娟说,对方自称“保税仓工作人员”,承诺“假一赔十,支持扫码验真”,并发来一个“奶粉追溯链接”,点击后显示“荷兰牧场-保税仓”的全链路信息(后来才知道是伪造的链接)。

(二)第二步:“订单异常”的“官方来电”7月13日,李娟下单两罐奶粉,通过微信转账580元,对方发来“物流单号”,查询显示“己发往本地仓库”。

7月14日上午,她接到一个显示为“400-XXX-8888”的电话(后来证实是改号软件伪造的平台官方电话),对方自称“天猫国际客服”,准确说出她的姓名、地址、购买的奶粉品牌和订单号:“您7月13日购买的奶粉因‘保税仓清关异常’,无法发货,需要为您办理双倍退款,金额1160元。”

“对方能说出我的全部订单信息,我就信了。”

李娟回忆,客服说“退款需要通过‘银联快捷支付’操作,需要您提供银行卡号和短信验证码”,并强调“这是官方流程,验证码仅用于退款验证,不会扣钱”。

(三)第三步:“亲友求助”的AI拟声催逼就在李娟犹豫是否提供银行卡信息时,手机突然收到儿子幼儿园老师的微信:“你家孩子有点发烧,快来学校一趟。”

紧接着,一个显示为“老公手机号”的电话打来,电话里是老公的声音:“娟儿,我在外地出差,妈突然晕倒了,现在在医院,需要交5万元押金,我卡被冻结了,你赶紧转钱到这个账户:622XXX……那声音和我老公一模一样,连他平时说话的语气都像,我当时慌了神,以为家里出了大事。”

李娟后来才知道,这是诈骗分子用AI拟声技术克隆了她老公的声音——此前她在某社交平台发布过家庭视频,诈骗分子提取了视频中她老公的声音片段,用拟声软件生成了这段“求助语音”。

慌乱中,李娟忘记了“客服退款”的事,赶紧问“老公”:“我卡上只有3万元,够吗?”

对方说“先转3万,剩下的我想办法”,并催促“快点,医院等着缴费”。

李娟立刻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3万元,转账后再打电话,对方己关机。

(西)第西步:“双重骗局”的真相转账后,李娟联系幼儿园老师,老师说“孩子没事,没发过微信”;她又联系老公,老公说“在开会,没给你打电话,妈也好好的”——这时她才意识到被骗,赶紧查看“奶粉代购”的微信,发现己被拉黑,“物流单号”显示“空包件”;再联系“天猫客服”,官方回复“没有办理过双倍退款,400电话是伪造的”。

她立刻报警,警方查询发现,3万元转账后10分钟内,就被分流到5张不同的银行卡,最终转入境外某虚拟货币钱包,追回难度极大。

“不仅奶粉没买到,还被骗了3万,当时真想哭,觉得自己太傻了。”

李娟说,后来她才明白,诈骗分子是“组合拳”:先用低价奶粉获取信任,再用订单信息伪装客服,最后用AI拟声制造“紧急事件”,逼她来不及核实就转账。

李娟的遭遇不是个例。

2023年,国家反诈中心接到的“组合式诈骗”报案同比增长67.5%,诈骗分子利用“信息泄露+AI技术+心理操控”,让受害者从“怀疑”到“信任”,再到“慌乱转账”,整个过程往往不超过1小时。

当网购市场在技术驱动下高速发展时,诈骗分子也在利用同样的技术升级手段;当消费者享受“一键下单、小时达”的便捷时,也面临着“一键转账、秒被骗”的风险。

这就是数字消费时代的“双面性”——黄金与阴影并存,便捷与风险共生。

而要破解这种“共生”,首先要打破“我不会被骗”的认知误区,真正理解:网购诈骗的目标,从来不是“傻子”,而是“每个放松警惕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