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香花书馆!手机版

香花书馆 > 其它小说 > 性命学说讲解

性命学说讲解

叵木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性命学说讲解》中的人物孟子王阳明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其它小“叵木”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性命学说讲解》内容概括:我们行走在茫茫人日复一年复一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着一份安宁与喜期盼着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之然现实往往纷繁复诱惑与困扰交让人时常感到迷茫、焦甚至在得失之间心神迷失了方人们努力向外追逐名利、情感或片刻的欢却忽略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其实就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这里所探讨正是一种能够引领人回归生命本源、洞悉生活真谛的智慧——“性命之学”。这门学不谈玄...

主角:孟子,王阳明   更新:2025-10-03 16:55:0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们行走在茫茫人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着一份安宁与喜悦,期盼着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之路。

然而,现实往往纷繁复杂,诱惑与困扰交织,让人时常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在得失之间心神迷失了方向。

人们努力向外求,追逐名利、情感或片刻的欢愉,却忽略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其实就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里所探讨的,正是一种能够引领人回归生命本源、洞悉生活真谛的智慧——“性命之学”。

这门学问,不谈玄奥,只讲根本,它揭示如何通过认识自己、涵养自己、最终成就自己,从而踏上一条真实不虚的幸福之路。

那么,什么是“性”呢?

这里的“性”,并非单指性格脾气,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之性,是生命的本源与灵根。

它如同天地初开时的那一缕纯净晨曦,澄澈光明,纯善无恶。

每个人的天性深处,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是真、善、美的源泉。

好比一粒种子,其“性”中就包含了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潜能。

然而,在生活的风雨和尘世的熏染中,这颗光明的“性”之珍珠,往往被各种习气禀性所遮蔽,比如心中时常涌起的怨、恨、恼、怒、烦,这些负面情绪和固有习惯,如同层层厚尘,蒙蔽了本性的光辉,使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的真相。

因此,认识“性”,就是唤醒对这颗蒙尘明珠的觉知,明了生命根基原是如此圆满自足。

与“性”相对的,是“命”。

谈及“命”,常被误解为命运、定数,似乎一切早己注定。

但在此,“命”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强调我们在社会角色中的“名分”与“责任”,是我们通过后天实践所创造的生命轨迹与价值呈现。

古人云:“命者名也”。

每个人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角色: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同事、为人朋友……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对应的“名”,也就有其应尽的本分与道义。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命”;作为父母,慈爱教导是“命”;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是“命”。

这个“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是用实际行动书写的人生答卷。

它要求承担、付出、完善每一个当下的角色,这正是“立命”的真谛。

“性”与“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刻联系。

古人云:“性是根,命是果”。

这是一个极为精妙的比喻。

试想,一棵大树若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其根本在于根系是否健康茁壮。

我们的“性”,便是生命的根;而“命”,则是根上长出的枝干花果。

若天性纯良,内心充满阳光与善意,在履行“命”所赋予的责任时,自然得心应手,关系和谐,生命呈现积极状态,结出甜美的“命”之果实。

反之,若习气深重,禀性暴躁,内心充斥抱怨与不满,在处理人际关系、承担社会角色时,必会磕磕绊绊,矛盾丛生,最终收获的“命”之果实也难免苦涩。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命象灯火,性象灯罩”。

灯火能否明亮稳定,取决于灯罩是否洁净通透。

洁净的灯罩使光芒西射,布满灰尘的灯罩则使光线黯淡。

这深刻揭示了:“性”是“命”的基础与内在驱动力,“命”是“性”的外在显现与实践成果。

明白“性”与“命”的内涵及其关系,便走到了幸福大道的关键路口——“明性立命”。

所谓“明性”,是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持续修养,澄明那些遮蔽天性的不良习气与负面禀性,如骄傲自满、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等。

这是一个“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的内修过程。

当与他人发生矛盾,第一反应常是抱怨对方,而“明性”的功夫正在于此:停下来,向内看,找自己的不足——是否语气太冲?

是否缺乏理解?

这种“认不是”的内省,便是“明性”的起点。

当内心渐趋柔和、清明,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牵动,天性的光明便会透显。

而“立命”,则是在“明性”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并完善社会角色中的责任与义务。

以清净平和之心,孝养父母,爱护伴侣,教育子女,友善同事,服务社会。

当众人为我们的言行感到温暖与信服,我们的“天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这便是“立命”的实践。

因此,“明性”是因,“立命”是果;内心的澄明必然带来外在行为的改变,从而创造更和谐顺遂的生命状态。

由此可见,“明性”与“立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必须同步进行,此即“性命双修”。

古人告诫:“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点灵光无用处”。

此言道尽性命双修之要义。

若只重外在功业,如努力赚钱、追求地位,却内心贪婪、嗔恨、暴躁,即便物质丰裕,也难有真正幸福与安宁,反而可能因德不配位而招致祸患。

如同盖楼,只加楼层而不固地基,终将倾覆。

反之,若只强调内心清静,却回避现实生活、推卸责任、不愿在人事物中磨砺,则“性”成为空中楼阁,不接地气,其“清静”亦可能是逃避。

真正的修行,在红尘中修炼,在尽责中涵养。

通过澄明内心,使行为更合道义;通过生活实践与磨砺,检验并提升内心修养。

二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方能行稳致远。

这条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大道,并不遥远,始于足下,源于内心。

当人开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学着明性,化解内心的怨气与执着;当用心对待身边之人,认真履行每一个角色的责任,幸福的阳光便会悄然照进生活。

夫妻之间,少一分指责,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家庭自然和睦;教育子女,少一分焦虑,多一分耐心与榜样,孩子自然健康成长;工作中,少一分计较,多一分担当与奉献,事业自然顺遂。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无一不是“明性立命”的道场。

当这门“性命之学”融入日常,便会发现:所谓命运,并非全由天定,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通过持续“明性”,可改变气质,提升境界;通过积极“立命”,可改善人际关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这正是一条清晰可见、人人可行的幸福之路。

从此刻起,不必再向外苦苦寻觅,而应勇敢向内探索,认识那颗本自具足的“性”,担当每一个当下应尽的“命”。

在这条“性命双修”的道路上,日积月累,功不唐捐。

愿我们大家皆能在这一古老而鲜活的智慧指引下,拨开心头迷雾,点亮生命光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宁静、和谐、圆满的幸福彼岸。

这条路,在心中,也在脚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